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河北数名毕业生15年持续资助病逝同学父母

发表于2011-04-01



李维贺(左三)与病逝儿子当年的同学在河北农业大学合影,同学们陪老人在河北参观。

“儿子、闺女们哪!”2011年3月25日上午11点40分,刚从承德赶到保定的农民李维贺紧紧攥住等候在路边的5位青年的手,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布满沟壑的脸上滚落下来。

15年前,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,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、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(01)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,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。

15年后,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,千里寻亲,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“儿子、闺女”,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“谢谢”。

发表于2011-04-01

56封信 15张汇款单 7万元欠款

李宝元去世两个月后,李维贺意外地接到孩子们的第一封来信。

这是一封催人泪下的信,这是一封饱含真情的信。

大爷,大娘:

您们好,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已经都知道了,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。我们虽然不在您们身边,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。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。宝元虽然去了,但我们仍在,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。我们明年就毕业了,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,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,好好地活着,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。

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!

河北果树93(01)班全体同学

1996年12月22日

即便是在二儿子离开、老伴生死未卜的那段日子里,李维贺这条硬汉也很少掉泪,可读着这封信的时候,他泪雨滂沱。

人世间竟有这样一群人,本无责任,却要主动承担责任,不是儿女,却胜似儿女。

那年冬天,李维贺觉得格外冷。

“老李啊,村委会有你一张汇款单。”腊月根儿的一天,村干部对李维贺说。

“汇款单?我的?”李维贺一头雾水。家里只欠别人的钱,怎么会有人给自己寄钱?

汇款单是宝元的同学寄来的,300元。

李维贺手捧薄薄的一页纸,似有千斤重。这些孩子,工作还没着落,却在万家即将团圆时惦记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的父母。

回到家中,老两口对坐着默默流泪。只有坚强地活下去,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。

连续失去两个儿子,让李维贺借了7万多元的债。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,就要还给人家钱。”

李维贺有一个账本,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借钱人的姓名、钱数。

他在村子里给人帮工,为了还钱。

他卖掉了大儿子活着时准备结婚盖的新房,为了还钱。

他每年开春,买一头猪崽养大,到年终时卖掉,为了还钱。

他进城打工,每月挣600块钱,每天自己带饭,包里揣着干粮咸菜,为了还钱。

全村300户人家,李维贺几乎借遍了。只要挣了钱,他挨家挨户去还。

乡亲们看他风里来雨里去,还要照顾病弱的老伴儿,没有一户找他要钱。李维贺去还,乡亲们总是说,我家不急,你先还别人吧。

邻居李维彬单身,借给他100元,第6个年头李维贺去还,李维彬说啥不肯要。李维贺急了:“老哥呀,你要是不收下,我一辈子良心难安啊。”

村民赵赞华和赵赞兴借给李维贺2500元。李维贺打工凑够了去还,哥俩搬进了县城,李维贺找不到他们的家。有人说拉倒吧,还他们也不会要了。李维贺说:“欠了金钱债,就是欠了良心债,不还不行。”

2011年春节后,李维贺用他的诚信还完了的债。

这无比艰辛的15年,看信,成了李维贺两口子活下去的动力。

1997年夏天——

“爸爸、妈妈: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,内心自然很苦,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,我就是你们的女儿,高峰、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……爸爸妈妈,我们的学生生活将要结束了,以后是不可知的未来,但不论走到哪里,我们的心中总是记着,在承德有我们的两位亲人——彩霞”。

这一声“爸妈”,焐暖了老两口已不知热度的心。

1999年冬天——

“大爷、大娘,就要过年了,家里准备得怎样,树起让我给您寄去100元,这是我们不成敬意的一点心意,就算给您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吧。时翠平”。

2002年秋天——

“大爷、大娘,您二老可好,岁月匆匆,转眼毕业快5年了。一切都在变化,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: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。可惜政武现在力浅势薄,起不了什么作用,只有寄上300元略尽心意。政武”。

2011年春天——

……

李维贺一次次湿润了双眼。

小草青了又黄,燕子飞了又回。

5000多个日日夜夜,孩子们的信一直没有间断。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,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。

15个腊月,孩子们的汇款单雷打不动,数字从100、200、300、500、800、1000……不断增长着、变化着。刚毕业时挣得少,他们宁可自己勒着,也要拿出三分之一寄给承德的“父母”;有的同学家中遇到事急需钱,也未让他们改变过给老人寄钱的初衷;有的同学家属开始不理解,了解情况后每年催着寄钱。

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,正在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维贺接到村干部的电话,告诉他汇款单又到了。“去年腊月就到了,头回见这码事儿,没亲没故的,一寄钱就寄了15年,好人呢!”村干部感慨着。

15年前,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,背上了7万多元的债;15年前,一群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。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,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;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,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;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,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,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——

坐在值班室的灯下,李维贺把取出的500块钱放到桌上,泪水无声地淌下。

他怎么能不感动呢?

儿子已经走了15个年头了,但同学们的汇款单却没有一年落下过。

15个年头过去,他们都是将近40岁的人了,牛树起、杜彦敏、时翠平、李景刚、赵高峰、祁业凤……这些名字已经像自己孩子一样亲切。

“老李,咋啦,家里出啥事了?”温泉物流有限公司老总李文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。

当李维贺一股脑地道出心中的情愫后,李文全也流泪了。

寄一年钱容易,连着寄15年,不容易啊。

“李总,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看这些像闺女、儿子一样的孩子。”

“我陪你去,上保定的费用我包了。”李文全感动地说。

上一页|1|
/1页